加入收藏 | English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代码:0861 授予交通运输硕士学位)

来源:   时间:2023-09-01   点击数:

 

一、专业学位简介

交通运输专业是以培养具备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管理及计算机应用、智能交通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基础设施部门等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交通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于2004年创办交通工程专业,拥有设备先进的江西省智能系统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研究平台,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等实验室,能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条件和研究环境。目前,本学科拥有20多人的硕士生导师队伍。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其中获博士学位23人,博士后1人。学科团队还包括电工技术学会会员5人,自动化学会会员5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8人,SCI、EI期刊审稿人10余人。

本学科研究领域主要以交通控制为核心,与电气、控制、信息、通信、管理、机械等学科与领域联系密切。随着公路、轨道、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向高速、重载、安全、经济、节能、环保方向不断发展,交通运输领域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并呈现综合、交叉的特点。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包括磁悬浮轨道交通系统、电动汽车驱动与控制、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等研究方向。

二、主要研究领域

1.轨道交通系统

以机械工程、控制工程、信息工程、交通工程等学科为基础,开展磁浮轨道交通多领域继承创新研究,永磁体结构优化与悬浮性能研究,支撑结构和走行结构设计及优化,永磁磁浮列车供电、测速定位控制研究,永磁磁浮列车运行控制及多业务信息平台研究。

2.新能源汽车驱动与控制技术

以新型节能电动汽车驱动与控制电器设计为目标,围绕驱动与控制结构设计、分析方法和专用软件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以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进行建模,结合电机与微机控制技术,对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速度闭环控制稳定性问题和控制驱动策略进行研究。

3.智能交通系统

(1)智能运输系统技术

主要研究智能交通系统、运输需求理论和方法,包括宏观、微观交通流理论,动态交通流分配理论,交通诱导理论与方法,现代旅客运输组织,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综合交通智能化管理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等。

(2)无人驾驶

传统的列车采用人工驾驶,存在司机疲劳驾驶等情况,列车通过自动驾驶系统,结合使用5G通信的云计算技术,能够对路况信息实时快速分析处理,通过采集到的数据集进行判断,为列车提供准确可靠行车规划,从而保障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

(3)多旋翼无人机拦截技术

主要研究多旋翼无人机特征识别,研究远距离移动物体特征快速提取和识别机制,用于识别无人机;研究无人机的导航信号和通信信号,研究跟随式干扰器信号发射机理,探索无人机和遥控端定位机理。通过对无人机的识别和信号分析处理,实现对无人机的迫降和返航,达到拦截无人机的目的。

三、培养目标

面向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发展及实际问题,培养具有持续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有较好的创新意识,能够承担本领域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制3年,正常学习年限3年。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五、培养方式

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实行校内外导师组指导模式。

1.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工程实践类课程。

2.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3.采取双导师制。校内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与企事业单位遴选的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达到相应水平)联合指导硕士研究生。

4.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专业实际或具有明确的专业技术背景。

5.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可采取集中或分散学习方式进行,但培养质量和要求不能降低。各学科可以采取灵活的课程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确保教学质量。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研究方向选择课程,制定培养计划。

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少于8学分),必修环节10学分。

未完成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不予受理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七、必修环节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劳育、学术报告、开题报告、专业实践等必修环节。

1.创新创业教育和3学分)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创业意识,引导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实践系列教育共计2学分,采取专题讲座、报告、经验交流会或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形式,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审核学分:①听取创新创业类论坛、讲座或学术交流,研究生教学秘书审核签字,每6次计1学分;②取得以下创新创业业绩: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1项、自主创设公司且取得营业执照或在省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论坛上发表相应会议论文1篇,计1学分;③校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以上,计0.5学分/项。

劳育旨在激励和引导研究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育共计1学分,主要以志愿者服务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为主,由学院或学科点组织,学院备案,每学年累计满10小时及以上,计1分。

2.学术报告(1学分)

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就本人硕士论文研究进展及成果完成一次学术报告,由学院或学科点统一组织和考核,安排应相对集中。

3.开题报告(1学分)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地关系到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和质量。要在论文选题上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应在研究生入学报到后尽早明确拟研究的方向及选题范围,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以便使研究生尽早进入科研实践。

4.专业实践(5学分)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在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的同时,需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明确实践学习的时间、地点及实践学习主题;每完成一次专业实践训练,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专业实践的种类有:一是参加导师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提交研究报告,由导师审核、评分并签字,记1学分;二是参加校外企业单位、连续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实习实践,提交实习报告,由企业单位指导实习的负责人审核、评分、签字并加盖企业实习主管部门公章,记4学分。

八、学位论文与答辩要求

1.学位论文与答辩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细则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根据就高原则执行。

2.在受理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前,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发表一篇以上高水平学术论文(含一篇),作者第一单位应为江西理工大学,对于录用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书;否则不予受理。

3.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合格方可答辩。

4.学位基本要求按照学校下发的学位授予细则执行。

5.非全日制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前,应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论文署名参照全日制研究生执行。

九、其它要求

申请提前毕业条件须满足《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相关规定。

1.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达到优秀毕业生,同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读研期间无违纪行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综合表现优秀;

(2)已修满规定学分,无补考科目,课程加权平均成绩达85分及以上,论文开题至提交论文正式稿时间间隔不少于六个月;

(3)在受理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前,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取得下列学术成果之一:

1)在全国CSCD或中文核心期刊发表2篇以上(含2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

2)在SCI、SSCI或EI源刊发表1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

3)发明专利授权1项以上(含1项)或专著1部以上(含1部)(字数要求:5万字以上),排名前二名。

2.对于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须补修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由导师指定。

学术论文发表说明:

(1)对于录用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书;

(2)所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须与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方向一致;

(3)所有成果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江西理工大学。

Copyright © 2010-2024 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网站管理

赣备 2-4-3-2002318  电话 0797-831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