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万林生教授先进事迹简介

来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时间:2017-06-11   点击数:

他默默工作30余年,只为一个研究方向 ;他苦心钻研20年,只为一个项目。他在2008年、2016年两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被江西省政府聘为“井冈学者”。他已退休,但是仍愿意发挥余热,继续为推动科技的进步而奋斗。他就是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万林生教授。

一、回首科研路 曾有几多风云

1976年,26岁的万林生从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毕业,满腔报国情怀的他来到了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工作。但当时没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的舞台,所以,他只能默默地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1985年,他终于有机会一展身手了,他与大余一企业签订合同,为其提供技术服务。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经验,1986年,他的技术转换失败了,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经济指标。出师不利的他还得到另一个消息,因为这次失败,他的讲师评定也得暂缓。这让万林生很想不通,他觉得自己第一次把技术用于生产的胆量和开创精神受到了压抑。为此,他在床上躺了3天,心里闷闷不乐。校领导得知后,赶紧安慰他,讲师的指标将来肯定会给他。其实,万林生此时在琢磨的已是另一件事 :如何提高钨冶炼技术。他发誓要用一辈子时间把钨冶炼技术研究深,研究透,而且还要进行创新,以雪“前耻”。这些事反而成了他科研创新的动力。

1986年,他再次与另一家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这一次,他总结了前面的经验,很成功地完成了预定目标。此后,他每一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时都比较顺利,但也不是波澜不惊,偶尔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曾经有一次,因为考虑不周全,在安装生产线时,某个零件的孔虽合适,但无法通过其他零件套进去,最后不得不进行切割拼装后再焊接回去。虽然都是些小问题,但每次都是一身冷汗。毕竟一有差错,企业虽不说什么,但话音就不太好听,脸色也不太好看。所以,每一次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他都得承受巨大的压力。

曾几何时,“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说法流行一时。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情况下,万林生面对过多次“飞黄腾达”的诱惑。1979年,某银行在赣州成立分行,需要懂日语的人才,而万林生正好符合他们的需要。只要他愿意,银行马上送他去庐山学习金融。如果答应,可是一条“金碧辉煌”的道路,比苦守清贫的教师日子好多了。但想到自己尚未实现的科研梦,他想了好久还是回复了“不”。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一位同学放弃工作去了深圳发展,而且“混”得不错。受此鼓舞,他也动了同样的念头,可思来想去,仍放不下对科研的热爱,他最终选择了按兵不动。同样是上世纪80年代,学校想提拔他当科研处科长,提升固然充满诱惑,却也意味着从事科研的时间将大大减少,自己舍得吗?他又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心底的声音告诉他 :舍不得。进入1991年,又一条新道路向他招手——科技副县长。看看如今考公务员的庞大队伍就会知道它的诱惑力有多大。两个声音在万林生心中反复辩论,7天后,他郑重宣布 :不去。他要将科研进行到底,决不中途出现空当。

经历过这样的思想“风云起伏”,他更感觉到,自己的一生注定要献给科研工作,他绝不可能有第二个选择。

二、搞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万林生教授主要从事湿法冶金工艺和理论的研究,并在钨钼冶炼离子交换和化学结晶的工艺理论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对仲钨酸铵和酸铵结晶的机理、诱导期,成核速率、晶体生长形态与机理等结晶动力学和化学结晶除杂等基础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其成果为我国制取出良好的结晶体特性的仲钨酸铵出口产品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先后主持完成《球形、单晶、超细仲钨酸铵粉体的制取技术》、《高压低碱分解黑白钨混合矿新工艺研究》、《钨冶炼离子交换新工艺研究》、《APT结晶母液回收新工艺研究》、《APT结晶NH3尾气回收新工艺研究》、《液相沉淀法制取纳米WS2粉体》15项横向科研项目,合计完成科研经费300万元。

1997年,针对国内外仲钨酸铵粉体生产企业生产的仲钨酸铵晶体普遍存在细小晶粒多晶团聚现象,增加了高质量钨粉生产难度,江西理工大学启动与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赣州华兴钨制品有限公司的联合研究项目——《球形、单晶、超细仲钨酸铵粉体的制取技术》,由万林生教授主持。历经十年的研究,2007年1月24日,省有色行办、省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鉴定。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汇报与质询、审查鉴定材料,经过充分讨论,认为该项目对仲钨酸铵结晶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针对市场需求分别开发了三种具有特殊物理性能要求的仲钨酸铵粉体,实现了对仲钨酸铵结晶形貌和粒度的控制,实现了工业化批量生产,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能满足用户需求,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系列仲钨酸铵产品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最后这一项目获得了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在7家企业得到应用,实现产值44.43亿元,利润2.032亿元,创汇9539万美元,年节约钨资源1.77万吨,延长我国钨资源保有年限2.4年。

2009年1月9日,万林生第一次站在在人民大会堂,领取了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天,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分别握了他的手。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万林生教授仍觉得历历在目。

“当时,所有获奖的科技人员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列,我因为年纪算轻的,被排在了第三排,上午9时多,我看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了进来,并与前排的科技工作者们一一握手。当时真的非常激动,我也忍不住把手伸了出去,但一伸手我才想起来,自己站在第三排,总书记能看到我吗?而且就算看到了,跟处在第三排的人握手也是有点麻烦的,往两边看看,除了前两排的人,后面几乎没有谁伸出手去,大家都知道太远了,握手麻烦。正在不知所措时,总书记竟然走过来握住了我悬在空中的手,非常亲切地对我们微笑。在那一刻,既意外,又似乎不意外,感觉真的非常亲切。我能真切地感到,站在面前的不是一位离你很远的、高高在上的国家领导人,而是一位对科技工作者发自内心关切、平易近人的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态度让万林生非常激动,同时也给他增添了勇气,这份勇气让他在温家宝总理走近时,脱口而出说了一声:“总理好!”但很快他觉得自己似乎冒昧了点,就在有点惴惴不安时,听到他声音的温家宝总理,面带亲切的微笑握了他的手。

那一刻,万林生的心情格外激动,他感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所得到的重视,他感到自己20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万林生能在这一天站在人民大会堂,与他领衔研究的《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有关,该项目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针对我国黑钨资源几近枯竭(仅可供开采3年至5年),白钨已成为我国钨产业主要原料,但国内外均缺乏先进、成熟、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从而严重制约钨冶炼产业持续发展这一重大关键问题,综合运用物理化学、湿法冶金、粉末冶金、传输原理等多学科理论,系统地研究了白钨湿法冶炼工艺原理,自主研发出多项核心技术,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白钨矿高效、洁净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的工业化生产。这一技术已在国内9家大型骨干企业推广应用,近3年实现销售收入50.71亿元,新增利润3.86亿元,产品出口欧美等16个国家,创汇1.40亿美元。项目实施后累计节省钨精矿3827.6吨、煤2.8万吨、电1.02亿度,减少NaOH排放2.6万吨、氨氮排放1.15万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6年,万林生又一次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取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其领衔的项目“铵盐体系白钨绿色冶炼关键技术和装备集成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整个铵盐体系绿色冶炼是前人没有进行过的探索。这里面凝聚着我们七届硕士研究生的持续努力,整个过程经过了数千次试验。”万林生教授介绍道,“铵盐体系白钨绿色冶炼关键技术和装备集成创新及产业化”项目针对我国APT冶炼工艺面临体系创新以及钨粉末冶金技术和装备升级的重大需求,历时10年,在白钨绿色高效冶炼工艺和装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明和重大创新:首次发明了铵盐-氟盐分解白钨技术,在国际上首创出铵盐体系APT闭路冶炼工艺,取得了“铵盐-氟盐浸出白钨”、“结晶回收磷铵”、“钨酸铵溶液净化”、“高效吸收结晶氨尾气”、“钼铜渣循环利用”五项技术的重大突破。金属回收率提高3.9%,达99.1%,每吨APT加工成本降低51.4%。项目解决了铵盐不能彻底分解白钨的世界难题,率先实现了白钨无酸、碱绿色高效冶炼和废水零排放。首次发明了APT锻烧氨尾气处理炉、三层舟皿钨粉还原炉和长均温区碳化炉三项主体粉末冶金技术和装备。钨粉和碳化钨产能分别提高2倍和3倍、能耗分别降低55%和70%,实现了高性能钨粉和碳化钨粉高效绿色低耗的工业化生产。 

这两个项目,耗去了万林生等人近30年的心血,那得有多大的毅力与恒心?“搞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万林生如是说。

三、无悔一生:要为国家作贡献

是什么让万林生无论面对清贫还是诱惑都始终如一无悔科研呢?万林生告诉笔者,自己毕业后,痛感国家拥有大量的钨矿,却没有良好的加工技术,只能将矿石卖给国外企业去加工。对国家而言,这是多大的损失。他认为,国家培养了自己,自己一定要为国家作点贡献才行。所以,即便被繁琐的家务活缠绕,他仍念念不忘自己的研究 ;即便家庭生活清贫,他念念不忘技术革新 ;即便面对多种诱惑,他念念于心的,仍是自己的钨冶炼技术。“人一生总得做点什么,但不可能什么都是能手。我一生就选一个目标,对我来说,这就够了。而且,想在科研的道路上出成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心不行,不奉献一生也不行。当我去人民大会堂领奖时,我以为自己算年龄较老的,但一到现场才发现,自己算年轻的,周围几乎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40岁以下的几乎难以看到。所以,年轻人如果也想走这条道路,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

没有对科学的强烈热爱,他不可能坚持这么多年。也正是这种坚持,让他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 1989年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2006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高等学校“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这些都是用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换来的。想想看,当年一心搞科研时,他教学之余,常常不是在实验室,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线,有时甚至在企业一呆就是4个月。

如今,万林生已经退休,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他本可功成身退,享受点清闲日子,但他依旧活跃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一线。他告诉笔者,只要身体还行,就会一直坚持科研教学,为国家的科学进步和人才培养贡献余热。

Copyright © 2010-2024 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网站管理

赣备 2-4-3-2002318  电话 0797-8312241